小兒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是什么?為了幫助大家了解,醫(yī)學教育網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:
1.腦和脊髓的發(fā)育特點神經系統的發(fā)育在胎兒期最早開始。在嬰兒期,甚至整個小兒時期,神經精神發(fā)育一直十分活躍。初生足月兒腦重平均370g,占體重的10%~12%。,為成人腦重(約1500g)的25%左右。
6個月嬰兒腦重600~700g,1歲時達900g左右,2歲時達1000g左右,4~6歲時腦重已達成人腦重的85%~90%。
3歲時神經細胞分化已基本完成,8歲時接近成人。神經纖維的發(fā)育較晚,始于胚胎7個月,到4歲時完成髓鞘化。故嬰兒期各種刺激引起的神經沖動傳導緩慢,且易于泛化,不易形成興奮灶,易于疲勞。出生時大腦皮質下中樞如丘腦、下丘腦、蒼白球等發(fā)育已較成熟,初生嬰兒的活動主要由皮質下系統調節(jié)。隨著大腦皮層的發(fā)育成熟,運動逐漸轉為由大腦皮層中樞調節(jié),對皮質下中樞的抑制作用也日趨明顯。
脊髓下端在胎兒時位于第2腰椎下緣,4歲時上移至第1腰椎。做腰椎穿刺時應注意,嬰幼兒脊髓下端位置較低。脊髓的髓鞘由上而下逐漸形成,約于3歲時完成髓鞘化。
2.腦脊液的正常值小兒時期腦脊液的正常值為:壓力0.69~1.96(新生兒0.29~0.78)kPa,外觀清亮透明,潘氏試驗陰性,白細胞數0~5(新生兒或小嬰兒(0~20)×106/L,蛋白0.2~0.4(新生兒0.2~1.2)g/L,糖2.2~4.4mmol/L。
3.神經反射的發(fā)育特點正常足月兒出生時即具有覓食、吸吮、吞咽、擁抱、握持等一些先天性(原始)反射和對強光、寒冷、疼痛等的反應。其中有些無條件反射如吸吮、握持、擁抱等反射應隨年齡增長而減弱,足月兒一般于生后3~4個月消失。如持續(xù)存在則影響動作發(fā)育,屬異?,F象。在新生兒或小嬰兒時期,如先天性(原始)反射不出現,或表現不對稱,或3~4個月以上仍持續(xù)存在,均提示可能存在神經系統異常。
出生后2周左右出現第一個條件反射,抱起準備喂奶時出現吸吮動作。出生2個月開始逐漸形成與視、聽、味、嗅、觸覺等感覺相關的條件反射;3~4個月開始出現興奮性和抑制性條件反射。
新生兒和嬰兒肌腱反射較弱,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也不易引出,到1歲時才穩(wěn)定。3~4個月前小兒肌張力較高,Kernig征可為陽性,2歲以下小兒Babinski征陽性(對稱〕亦可為生理現象。
編輯推薦:
以上“小兒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是什么?”由醫(yī)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,更多資訊請關注醫(yī)學教育網!